恭喜老師得到第三屆的國家工藝成就獎!!

很特別的是,上網查每家新聞

不但報導內容都從不同角度寫,連照片也都用不一樣的:P

來看看都寫什麼吧^^

 

(懶得看字就點下面這篇看影音吧~)

http://www.anntw.com/awakening/news_center/show.php?itemid=9836

 

20091117000119M.jpg

 
1258449165916.jpg  12584518806936443009.jpg
C98B185T.jpg 600_175.jpg

上面五張照片就是五篇內容不同的報導拍的,真有趣

報導文字部分如下:

 

記者凌美雪/台北報導

文建會昨天公布第三屆「國家工藝成就獎」得主,由1946年出生 於鹿港的施鎮洋獲得。此次評選,共有十七位資深工藝家經推薦或自薦參選,由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擔任召集人在內共九位評審委員。洪慶峰表示,施鎮洋木雕技藝 精湛、創作豐富,且在人才培育及工藝推廣上努力不懈,值得嘉許。

施鎮洋則表示,自小受父親施坤玉(早期知名大木匠師)影響,從未忘記「做工藝,頂真精神最重要」的叮嚀,並以「木作世家、木雕傳家」為榮。

施鎮洋自1956年起接觸傳統建築、廟寺雕刻等工作,期間有十五年,先後參與里港雙慈宮、大甲鎮瀾宮、彰化太極恩主寺、竹山李勇廟神龕等第一線實戰作業,從中習得整體包工流程作業。

1979 年,自立門戶成立華泰雕刻工藝中心,多從事廟宇承作工作。1985年,承作深具指標性的「鹿港施姓大宗祠神龕」。1986年起,施鎮洋開始在彰化縣立文化 中心執行教育廳「薪傳研習木雕課程計畫」,展開人才培育行動。1996年獲選為文建會「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」木雕傳承老師。2000年開始,分別於東海 大學建築系、彰師大美術系、成大、台南藝大擔任講座教席,後來在雲林科大文資學系授課,並與弟子李榮聰合著《鹿港龍山寺.天后宮木雕藝術概覽》一書,填補 國內傳統藝術授課教材的空白。
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09/new/nov/18/today-art4.htm

 

【台灣醒報記者呂明潔報導】栩栩如生的兩隻小鹿,穿梭在深山幽谷之中,這是甫獲國家工藝成就獎的木雕家施鎮洋,最滿意的作品。他出席頒獎典禮時表示,一位藝術家除了本身的技藝,傳承也是很重要的事情,於是他在多所大學授課,希望木雕技藝可以永流傳。
 
第三屆國家工藝成就獎,今年由木雕家施鎮洋獲得殊榮。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表示,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必須兼顧四種特色,包括技藝精湛、成果豐碩、培育人才和推廣文化等。而施鎮洋是唯一一位讓9位評審全數投票通過,認為值得拿獎的入圍者。
 
投入木雕50餘年的施鎮洋,師承父親施坤玉,學習日據時期的日本建築風格,融入台灣建築。他32歲時自立門戶成立華泰雕刻工藝中心,也承做木柵動物園長達二丈多的木雕工程「中華的動物─龍」。
 
施鎮洋說,早期藝術家的技藝是傳子不傳徒,他最大的突破就是開課傳授青年學子。施鎮洋在東海大學建築系、彰師大美術系、成功大學及台南藝術大學授課,並著書填補國內鄉土藝術教學。
 
盛開的牡丹、跳躍的兔子、蟾蜍和山羊等,都是施鎮洋的木雕作品,他喜歡用牛樟、紅檜等木材雕刻。施鎮洋說,這是因為這種木材纖維柔軟、縱橫交錯且不易斷,韌性強。
 
他也笑說,他最滿意的作品〈鹿苑長春〉,耗時半年才完成。為了達成幽谷的效果,他必須在狹窄的縫隙中雕刻,只能拜託材料行幫他特別製作工具。
 
作品結合傳統技藝與現代意象,施鎮洋認為,技藝融合生活才是藝術,所以他的作品會有特殊意涵,例如牡丹象徵富貴,鹿則象徵祿,讓更多人可以接近藝術。

http://news.pchome.com.tw/living/awakening/20091117/index-12584518806936443009.html

 

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 木雕師刀疤手 施鎮洋痛得快樂

      從事木雕工藝近半世紀,施鎮洋布滿刀痕的雙手道盡了這一生的創作點滴。他摸著自己的手笑說:「我痛得很快樂。」六十三歲的施鎮洋,出身於鹿港木作世家, 父親是當地的大木匠施坤玉,而鹿港施姓大宗祠內的神龕正是施鎮洋的代表性作品,他花了八年時間才完成。這位以木雕為樂的民族工藝師,正是成為今年「國家工 藝成就獎」的得主。

     施鎮洋與木材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,父親施坤玉是泉州來台師傅施明智在台的唯一徒弟。施鎮洋說,父親作事認真、學習速度很快,看到東西就會做。他從小耳濡目染,國小交勞作作業,別人用紙,他就用木。「我做了一艘輪船,放入水裡還不會倒,老師極為稱讚,還放在學校公開展示。」

     二十五歲那年施鎮洋遇上伯樂、鎮瀾宮主任委員蔡裕卿,「之前我都與父親並肩作戰,這是我首次包到(木雕)工程,考驗我的技術與膽量。」他說,那時神明背後的神明垛用的是水墨畫,他則出「奇招」改成木雕。

     「在鎮瀾宮裡我做了五個神明垛,數十年過後,廟宇翻新,廟方運來大陸較便宜的神明垛。冥冥中,替換時媽祖背後那個怎麼動也動不了。」因此他所做的神明垛就在媽祖身後繼續留了下來。

     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指出,技和藝是民族工藝兩大重要元素。在社會快速變遷下,施鎮洋不僅技藝卓越,還投入教育工作,目前任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維護系兼任教授,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從事薪傳。

     施鎮洋有長達十五年與父親「同台」,直到三十四歲時他自立門戶成立華泰雕刻工藝中心。他的作品見於彰化城隍廟神輿、彰化太極持凌霄寶殿神龕等。施鎮洋雕刻的態度只有一個:「把別人的東西視作自己家裡的東西對待。」

     施鎮洋認為,雕木最大的挑戰正在於摸清木材的紋理。有一次他著手雕刻一尊鍾馗,「雕到衣服下擺,居然出現一個洞,只好即時動腦把下擺上折 讓它飄起來。」數十年後,他說自己已練得真功夫,光靠雙眼即可透視木材內一切。他還點出,從事廟宇雕刻不僅要有技藝還要有知識,「武將朝西文將朝東,刻錯 就鬧笑話了!」

 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News/2007Cti-News-Content/0,4521,110513+112009111800454,00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no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